Lynette Cusack, Fiona Bolton, Kelly Vickers, Amelia Winter, Jennie Louise, Leigh Rushworth, Tammy Page, Amy Salter
摘要
目标 识别最有可能导致造口旁疝发生的风险因素。
研究方法 通过回顾性病例记录审查,进行回顾性匹配病例对照研究。研究在南澳大利亚的一家公立医院和一家私立医院开展。2018年至2021年间接受造口手术的患者,其中发生造口旁疝的患者作为“病例组”(n=50),未发生造口旁疝的患者作为“对照组”(n=50),并按造口类型进行匹配。基于文献回顾和专家意见,识别潜在的造口旁疝风险因素,并构建病例记录审查工具。选取2018年开始的手术日期病例记录进行分析。通过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潜在风险因素与造口旁疝形成之间的关系。探索性亚组分析研究了不同造口类型下,风险因素与造口旁疝形成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。
结果 对患者特征进行了描述性总结,并按医院进行了分类。有统计学意义的证据表明,造口旁疝的形成与以下各项因素有关:较高的BMI(BMI每増加5 kg/m2,OR:1.74;95% CI:1.19,2.76)、术后感染(OR:2.68;95% CI:1.04,7.33)、多次腹部手术(OR:4.21;95% CI:1.18,19.90)、手术后时间(>30个月,OR:0.003;95% CI:0.0004,0.02)和造口孔径大小(每増加
1 mm,OR:1.12;95% CI:1.02,1.24)。对于与吸烟、化疗和/或盆腔放疗、生活方式和活动因素等因素的预期关系,并未发现足够的支持。
结论 本研究深化了对已知风险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解,为造口治疗护士在预防造口旁疝方面的实践提供了依据。
高体重指数、术后感染、多次手术、造口直径过宽、手术后时间少于30个月等因素均増加了造口旁疝的风险,而其他因素则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,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不足。
未来重复此类研究将进一步强化对最重要风险因素的必要证据。